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人物专访

艺术南京解决白领阶层的精神需求痛点
时间:2017-05-26 06:27:18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作者:中国艺术品网  

   艺术南京解决白领阶层的精神需求痛点

  ——用120多个房间讲述艺术消费的故事

  艺术周报

  日前以南京爱丁堡酒店4万平方米的空间为展示载体开幕的艺术南京博览会,是国内最大的艺术场景化营销典型的综合运营商。第一天销售额突破了500多万的博览会,整合了国内外优质的艺术机构资源把画直接挂到公寓酒店,用120多间布置成120多种日常生活起居的场景,让生活方式正在升级路上的消费者“顿悟”原来你的房间,你的客厅墙上可以这样和艺术品紧密关联在一起。

  嘉宾藏家、活跃买家数、隐形买家等等都是国内艺术博览会需要深度挖掘的标志性数据,此外,一个好的博览会可以刺激并解决白领阶层、中产阶层的精神需求“痛点”:从买车买房到买画的消费转移。一方面,艺术呈现方式不再只是“高大上”的美术馆,而是以艺术南京为代表的博览会融合在场景化的消费终端需求里,这将越来越成为常态。另一方面,与其说艺术南京博览会在做一个艺术消费购买流量入口,不如说是在给一座城市艺术消费未来形状作当下的观念转化,以及情景化设计与引导。艺术南京博览会刺激的不仅是你的美学感知力,而是艺术家居化生活方式的启蒙。艺术博览会越来越没有违和,而是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新鲜的体验感越来越强,被各种艺术品装点起来的酒店更像是艺术品的主题体验乐园,在120多个不同艺术作品主题的房间里,每个人一定会邂逅一段艺术品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艺术南京2017国际艺术品博览会开幕现场

  一、“艺术南京”是稀缺的资源

  艺术南京博览会在做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它承载者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品质与态度的创新力量,以及信息传递。从这个角度上看,类似艺术南京这样大型的博览会是城市文化品牌运营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好的博览会需要好的设计理念,更需要策划出消费者对艺术品的“感知力”,艺术南京博览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创新的努力。一年一度的艺术南京博览会对文化大省——江苏省会城市南京而言是稀缺的,稀缺在于艺术消费与城市生活品质紧密关联在一起。有人初步统计了一下,一座城市每个月需要一场艺术博览会,不包括重大节假日,一年至少需要12场,按照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分级,需要3600多场,目前国内艺术博览会远远没有达到饱和。

  

 

  

 

  

 

  艺术博览会最大的客户群是中产家庭

  二、强化购买力

  进入第三届的艺术南京以“我收藏的第一件艺术作品”收藏为主题,实实在在挖掘城市艺术消费的隐形力量。艺术南京博览会用三年时间在构建一个集中各类艺术资源优质的交易化平台,如果说第一年是试水,第二年是整合,第三年就是落地,即把刚性需求转为真实的购买力,由此今年很多展商在艺术品选择和定价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大家都有共同的心声:让艺术品消费变得更加可感知,可亲近。

  艺术南京博览会组织了5000多件艺术家作品,题材从传统到当代、价格从亲民到高端,一应俱全。艺术南京博览会总策展人张中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相信能满足所有人的艺术品消费需求”。场景化在不断的叠加,艺术消费新业态也在被培育。让消费者在酒店里感受到艺术品与家居生活的关联,会激发千万家庭消费潜在的艺术品收藏市场。

  

 

  三、比买车,房子到比墙的时代到来

  现实很焦虑,艺术品消费可以“给大众提供了逃离忧虑的避难所,分散他们焦虑的心情”,更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艺术消费认知在加强,城市消费的观念正在换代升级,艺术作品市场消费市场需要整合新的“启蒙”。 “比车”、“比房”等物质攀比阶段正在成为过去,需要新的消费维度,而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买画“比墙”,将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艺术南京今年推出了更加接地气的口号——“我收藏的第一件艺术作品”,背后是走心的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引导。对标的群体就是庞大的城市消费群体,通过买得起买得值得博览会,让这部分群体接入更高品质生活方式的接入,而不是停顿在比豪车,比豪宅的传统消费方式。

  1. [内容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2. [内容作者:中国艺术品网]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