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人物专访

王进玉:接受批评是艺术家的必修课
时间:2017-06-01 05:21:33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王进玉  

   关于文艺批评,当下实在欠缺,尤其欠缺锐利的、深刻的专业批评。很多批评家总喜欢轻描淡写式的批评,说话、行文,有意减轻问题的重要性,甚至有意将问题避而不谈,只赞扬,零批评。当然,很多时候,被“赞扬者”也不会感觉脸红,给多高的帽子都敢戴,丝毫不认为难看、承受不起。

  因此便经常会看到一些恶意炒作、无自知之明的艺术家,以及一些不痛不痒、软弱无力,抑或捧臭脚、拍马屁的评论文字及相关论调,真正提神醒脑、“剐烂苹果”的批评功能倒不复存在。偶尔也能读到稍微尖锐一些的好文章,但基本逃不过被封杀、被删帖的噩运。实在不明白,有些艺术家或相关团体为什么会如此害怕批评?明明口口声声在倡导、恳求批评,可等到真的批评出现却又接受不了,拼命地予以抵触、抗拒,俨然一副叶公好龙、口是心非的作派。

  其实,面对批评,用不着害怕、讨厌,甚至打压。相反,越是这样,越说明自己没底气、没自信、没胸襟,也很难成大气候、有大作为。而历史上,举凡真正的大家,都能够勇敢面对和接受批评,也都能够经得住批评,从批评中汲取营养,变批评为前进的动力,不断优化自己及其作品,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所应该具有的良好状态。只有那些不成熟、不具有真正实力和水平的人才畏惧批评,甚至诋毁批评。务必须知,接受批评本是艺术家的必修课,也是对艺术家及其艺术成果的必要检验,尤其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批评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明显,的确已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被批评才说明有价值。对于那些自始自终都没有经历过被批评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在信息通畅、媒介发达的当下,只存在一种可能,即自始自终也没有受到专业评论家们的关注。换句话说,其人其艺实在平庸,在学术层面实在没有可被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于艺术家来讲,无疑是件可悲的事情。

  而对于批评家来说,不怕批评过了头,就怕批评不到位。纠正文艺上的错误,虽然有时候可能稍微过了度,或者即便批评得稍微严重了一些,但只要不是恶意的批评,目的是好的,是真正在学术允许的范畴内展开的,就应该予以理解,毕竟文艺批评不像科学实验,即便再专业、高明的批评家也很难拿捏到分毫不差。何况批评本应该透彻、深刻,尤其在泛娱乐化现象充斥的今天,隔靴搔痒的确不行,蜻蜓点水、不着要领,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不如不批评,也起不到切中要害、对症下药的作用,以及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但同时也要注意,文艺批评一定不能“上纲上线”,切勿以政治意识形态来左右和影响文艺批评工作,务必保持其在文化上、学术上的独立性与纯粹性。有关部门也要尽可能在相应政策、制度上给予根本性的支持和保障,而不是仅限于口头上的呼吁、倡导。否则,文艺批评终将无法顺利、深入地开展下去。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王进玉]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