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人物专访

朱万章:统书画的当代展示
时间:2017-06-21 07:45:30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朱万章  

   

[清]宫廷画师《雍正御制耕织图》(故宫馆藏)

 

  [清]宫廷画师《雍正御制耕织图》(故宫馆藏)  传统书画因其形式较为单一,在展览时容易出现枯燥、表现手法陈旧甚至仓储式陈列等弊端。在当下语境中,观众的审美趣味多元化,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对传统书画及其陈列形式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在此情况下,适当增设传统书画的文化背景、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场景制作及新媒体介入等,可有助于观摩与传播。展览是学术研究的延伸与呈现,而学术研究又促进展览的策划,提升其文化含量。前人所遗留的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怎样使其最大限度地泽被观者,是传统书画展示面临的最大问题。当然,一个好的展览,其选题及可供展出的藏品永远是排在首位的。在此基础上,以学术研究引领展出形式。这样出来的展览,才有灵魂,才能真正吸引受众。

  以笔者参与推广的“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览”为例,大致可看出这一规律。该展览以文人画、风俗画和佛教绘画三个方面反映出15至19世纪中韩日三国绘画发展的大势。每个国家提供的作品不多(大约二十余件),但却很有代表性。中国方面,有文徵明、唐寅、王翚、石涛、朱耷、郑燮等文人作品,也有清代的《耕织图》、《潞河督运图》及观音像、唐卡等风俗、佛教题材作品,据此可略窥明清时期绘画的多元化发展概貌。同时期的韩国、日本大多受中国绘画影响,其作品或多或少留下中土痕迹。为配合展览的宣传与推广,由主办方策划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金牌学术栏目“国博讲堂”推出三国研究人员基于展品为基础的学术讲座。中方人员由我主讲《明清绘画中的文人风俗与宗教》,以大量图版解析明清绘画中呈现的文人、风俗、释道等反映出的社会状态,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共同参与了美术创作,并由此揭示“以画证史”在学术研究中的辅证意义;韩国学者金云林以《儒教的理想国家——朝鲜王朝的绘画艺术》为题,揭示这一时期朝鲜王朝绘画呈现的两个特点:在国家政治层面,绘画被用于记录国家礼仪,确立王朝正统;而从个人角度出发,绘画则是提高家族名望,迎合儒生欣赏品味的产物;日本学者田泽裕贺则以《15至19世纪日本的文人画、风俗画和佛教画》解读这一时期日本政治的变化反映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上,并对美术产生影响,绘画的题材和形式也随之发生转变。三个联合讲座在现场引起观众热捧,座无虚席,提问者不断。随之带来的后续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众对该展览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普通人士,都对展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厅一度出现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

  有趣的是,在讲座之外,新媒体的互动也接踵而至。组织者在去年12月5日(星期一传统闭馆日)采用直播的形式,以书画鉴定和美术史研究专家为导览,社教部讲解员为主持人,在网络上首次现场直播。直播持续时间45分钟,实时观看的读者五万余人,有962人参与了互动。直播结束后,截止到12月7日,回看读者有三万多人。在直播的中间环节还设置了提问、有奖问答、赠送礼品等。总共有八万多人参与了整个展览观摩,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当然,在整个活动中,观众也指出了不足:如镜头对着人的时间多于对着展品时间;镜头对展品特写部分的清晰度不够;专家讲解的语速太快,主持人台词过多……等等。毫无疑问,这些建议和意见有利于组织者及时改进、提升,在今后的书画展览与传播中尽量规避。

  重要的是,传统书画的展示是找到合适的选题和有亮点的展品。在此基础上,在既有的基本陈列中,加入现代媒体与信息网络,使展览由实际空间进入虚拟空间,使那些没有机会观摩展览的读者也能直观地与展品近距离接触,或者通过网络导览后触发到实地参观的欲望。在多元化传播途径的当下语境中,传统书画的展示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应该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展览的社会效益。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朱万章]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