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民在南艺讲座 “大众化是20世纪中国文艺界的一个基本命题和历史趋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美术史对此忽略,几乎看不到美术史着作为文艺大众化和大众主义美术发声,而实际上,文艺大众化和大众主义美术构成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及其现代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6月15日,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天民在南京艺术学院做了题为《大众主义艺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另一种表述》的讲座。他针对一些西方学者抱持的“20世纪中国美术不具有现代性”的观点,创造性地对“大众主义美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大众主义美术”是体现中国艺术家为适应新的世界境遇和中国的现实需要对现代性的自觉选择和追求。
对于现代性的关注和讨论,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在此前,西方学界的普遍观点是20世纪中国美术不具有现代性,而这个观点也为中国学界所认同。但自90年代“现代性”成为热门词,引发了国内很多学者从各种角度的审视和研究。高天民在讲座中指出,为了描述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及其现代性特征,他的博士导师潘公凯先生和他及他的同学在《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研究中用了四个概念来概括:传统主义、融合主义、大众主义、西方主义。他说,这四个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廓清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基本结构,建立起一个基于中国情境的系统的学术研究模式和学术话语,指出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特征及其意义指向,而且把20世纪中国美术纳入到世界美术的整体发展进程之中,其中既有现代性的普适性,又体现出其独特性。
其中“大众主义美术”是一个独创的词语。他在题解中说,大众化问题是20世纪中国包括美术在内的整个文艺面临的基本命题。文艺大众化不仅是一个明确、完整、连续的美术史现象,而且是与救亡图存的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历史过程。他把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大众主义美术”。
“大众主义美术”与“通俗美术”、“大众美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俗美术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上海为代表的开埠城市,主要代表是随着商业发达而发展起来的月份牌、连环画、画报等商业美术;大众美术则是具有民间美术或农民美术内涵与倾向的群众美术,包括民间美术或部分工农兵美术;“大众主义美术”则是包含了所有这些美术但又被赋予了某种观念的美术,经历了从“精英化的大众主义美术”到“意识形态化的大众主义美术”的过程,其最高表现为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如果说通俗美术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市民趣味,大众美术侧重于自我满足,那么“大众主义美术”则是自上而下由精英倡导和推动的,以求改造国民性、普及美育、使大众走向现代的美术,因此是以现代性建构为目的的民族化追求。
高天民以时间为轴,为大家梳理了“大众主义美术”的产生、发展、繁荣以及标准化和极端化,并最终走向消亡的过程。但必须注意的是,“大众主义美术”却成为9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或先锋艺术的主要资源。他最后说“尽管‘大众主义美术’在后来的发展中日益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但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进程和冷战的国际环境中,它又是合理的,是与20世纪中国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的社会理想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国人在一个(不得不)封闭的空间中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追求。”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