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我的长辈知青Super kids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人物专访

披图揽胜:当代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开幕
时间:2017-07-30 09:51:28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新浪收藏  

   

  手卷是中国绘画史上至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名画中以手卷为形式的作品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王维的《辋川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众多传世名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手卷以横幅展示的形式,以散点透视的多视点、移动式的艺术处理手法表现无限丰富的天地万象,或深山大壑、古松老树、悬瀑飞泉、或楼台亭阁、飞禽走兽、人物往来,四时风物而尽于一卷,披图幽对,可望可行,可居可游,“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方寸之内,纳环宇之姿”,一卷展开,尺幅乾坤,大跨度的空间布局给画家带来了处理表现上的极大自由和挑战。

  在当代中国画新潮和中西文化交融大背景下,手卷以其传统而经典的表现形式和纯粹的东方文化精神内核对当代中国画无疑具有积极的观照意义 。为此,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画者》杂志举办“披图揽胜——当代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邀请当代画坛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参与创作展览,以此呈现当代名家的笔墨风格和中国画艺术千古一心的文脉传承。

  主办单位:时代丹青文化传媒 《画者》杂志

  学术主持:刘 墨

  艺术顾问:孙克 卢禹舜

  展览地点: 李可染画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7月29日-8月2日

  开幕式时间:2017年7月29日下午3时

  展览前言

  披图揽胜

  我想起9世纪的舒元舆有一篇文章:《录桃源画记》。他在文章的开头描写了画卷中的一些内容之后,这样写道:

  合而视之:大略山势高,水容深,人貌魁奇,鹤情闲暇,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熟得详玩,自觉骨戛清玉,如身入镜中,不似在人寰间,眇然有高谢之志从中来。坐少选,道士卷画而藏之,若身形却落尘土中……

  手卷展开时,向他展开了一个“世界”;手卷收起时,他从那个“世界”回到了这个“世界”,这一过程未免让他沮丧。

  对于绘画而言,国画中的“手卷”大概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表现形式,与西方架上绘画不同,它不是镶在框里挂在 墙上欣赏,而是横放在条案之上,欣赏者两手放在画卷的两头,一边看一边卷,既可向右,也可向左,更可以在画心的前面或后面任意题跋,或诗,或文,或钤印——人们谓之“案头雅玩。”

  这不仅是一种“视觉形式”,更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展现的,则是中国画家的“审美体验”。

  手卷可以是人物画,可以是花鸟画,可以是山水画,模写直观感相,传达活跃生命,但不论何等画种,都指向一个目的,或者以高度的热情展现世界的万象,或者是以极度的宁静,涵映宇宙的精微。

  在手卷的背后,是否有深义?如果有,手卷的哲学深义在哪里?

  我试阐释一下。老子《道德经》第25章中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人”、“地”、“天”、“道”、“自然”,乃一完整的结构——在“人”与“自然”之间,因为“法”的运作,而不断地向“地”、“天”、“道”上升,领受真知。

  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他们都强调,应该抛开概念、程式乃至由教育而来的积习,打开自己的天然之身心,让万物自由地出入于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成为时展时收的丘壑。

  与东方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较为接近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任何一物的聚集,都是“天、地、神、人”四方的聚集,因而也是四方的合而为一。这种多重合一的“聚集”,同时也是艺术品的本质。

  海德格尔思想中特别重要的“大地”(die Erde)一词,亦有特殊意义:它承受筑造、滋养果实,蕴藏着水流和岩石,庇护着植物和动物。但是,海德格尔的“大地”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必须与天空、诸神以及人联结在一起,这是一个“居有”和“照亮”的过程。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里,“大地”是这样的:

  作品把自己置回之所,以及在作品的这一自行置回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大地。大地是涌现者和守护者。大地独立而不待,自然而不刻意,健行而不知疲惫。在大地之上和大地之中,历史的人把他安居的根基奠定在世界中。作品对大地的展示必须在这个词严格的意义上来思考。作品把大地本身移入世界的敞开并把大地保持在那里。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

  也许印证他这一思想的,倒未必是梵高的《鞋》,而应该是中国的手卷:在反复展开与收卷的过程中,既是“涌现者”,也是“守护者”,既是“移入”,是“敞开”,也是“保持”。

  当《披图揽胜》的作者们将他们的作品摆在我前面一张一张翻阅时,我惊异于传统与当代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充分证明了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仍然具有的活力,一幅画,单纯、静穆或绚烂,以至我们往往不敢轻易用语言来描绘它,虽然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它唤起我们关于生命、生活、爱、恨、忧愁、神秘的感触……

  宋人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论艺曰:

  “索之于未状之前,得之于仪形之后,默契造化,与道同机。”

  至于如何臻致此境,正是画家用心用力处!

  (刘墨 作者为北大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着名美术评论家)

  1. [内容来源:新浪收藏]
  2. [内容作者:新浪收藏]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