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从祥颖儿莫文蔚我的长辈百家奖
内容页头部banner

人物专访

笔走龙蛇催风雷 翰墨飘香育新人——访着名书法家胡光灿
时间:2016-07-31 10:09:49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作者:  

   胡光灿,男,1977年5月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2003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书法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7年4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胡光灿幼承家学,自幼酷爱书法和绘画艺术,遍临名碑名帖,篆隶楷行草五体皆擅,于行草书用工尤勤,受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徐渭影响至深,尤其是颜真卿雄浑厚拙的书风对其影响深远,近年于黄宾虹书法颇多研习,自有心得。胡光灿多年来对书法艺术矢志不渝,潜心研究领悟传统法度,书艺日渐精进。其作品严谨中透着灵动,线条劲拔而富有张力。胡光灿平时爱读书,勤思索,每有感悟必记于册,并常自作诗文以自遣之。

  胡光灿的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中国书坛第五届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法大展,江苏省第三、四、五届青年书法展,其中第四、五届被评为获奖作品。

  2007年3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为其举办首场个人书法作品展览。随后每年都应邀出席各种书法艺术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胡光灿还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经常捐赠作品支持公益机构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

  记者:请问胡老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踏上了书法创作之路?

  胡光灿:我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 ,受家兄影响开始接触文学、书画,中学时有幸结识启蒙恩师范永江先生,

  遂开始系统临习古代碑帖。1999年考入徐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专修国画和书法篆刻,2004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着名书法家刘灿铭教授,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走上了书法教学和书法创作之路。现在书法已经成为我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记者:您目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的书法讲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您如何做到持续创作和创新的?如何平衡教学与创作的关系的?

  胡光灿: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要想在书法创作上有所体悟,必须深入体会中国文化精神,要厚积薄发。在技法积累阶段,要潜心研究书法艺术的技法技巧和艺术规律,要大量临帖,大量练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当技法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便不能仅仅靠勤学苦练,刻苦练习只能提高熟练程度,却不能提高艺术修养。书法作品的格调是一个人才情天赋和内在文化修养的体现,整体创作水平的持续提升需要作者在眼界不断拓宽,修养上不断进步,因此,在技法能力趋于完备的情况下,更多地要在文化内涵上增加营养,勤动脑比勤动手更重要,可以不动手操作

  ,但一定不能不动脑思考。平时我的教学工作非常繁忙,可以用来临帖创作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我从没有停止读书,更没有停止对书法艺术的思考。思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即使很忙,但是我却很轻松。

  记者:您近期有什么活动和计划吗?

  胡光灿:我正在筹备个人作品巡回展览,正在跟有关部门和关联城市接洽。还准备与有关公益机构合作,为社会帮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记者: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最应该在哪方面不断努力?

  胡光灿:影响一个书法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并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学习、生活阅历,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有两点是共性的,第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认识深度,一是对中国书法传统技法技巧的继承和学习。前者是土壤,后者是工具

  ,缺此二者,书法艺术无处谈起,如果要努力,就一定先在这两方面努力。

  记者:您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您在书法艺术上的心得吗?

  胡光灿:哈哈,书法艺术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的啊,这有点难为我了。但就我个人成长经历来说,我基本做到了以下十六个字:广猎博识,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甘于寂寞。

  记者:您在书法创作上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胡光灿:在书法创作中,我始终在追求一种境界,在笔法上严谨中透着灵动,线条要有力而又多彩多姿、不狂躁、不柔媚。在心意所到之处信手拈来,妙手偶得,字里行间要充满激情和才情。始终追求刚柔相济的合理表达,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要柔中见韧,直中寓曲。线条力度是人们衡量书法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如何将力度包裹在婀娜多姿的线条里,既不生硬,也不绵软,既不斩钉截铁,又不拖泥带水。这是一个十分美妙而神圣的境地,我会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接近这个目标。

  记者:作为实力派书法家,您认为书法艺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在当代书法又应该如何创新呢?

  胡光灿: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发达的时代,是一个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因此,在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应提倡、引导人民提高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质量。要倡导精神家园,倡导寻找心灵栖息地。使人们诗意的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享受充实而美妙的精神生活。书法艺术正是这种精神和心灵的归宿之一,又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智慧,美化心灵,从而充分地享受现代生活。

  书法创新这是一个永久的课题,我自己认为,它需要有两种精神,或者说是两种心态。

  一种是严谨的治学精神。要善于从传统的碑帖和各种书法理论中汲取适合自己的精髓,并将其消化为自己的血肉。

  另一种是宽松的自我精神。要放纵自己的情性,要发挥自己的情性,更要培养自己的情性。开始在这两种精神统筹下的运作是各自为政,或是若即若离的,而待到它们各自羽翼丰满后,便会自然而然的合而为一。这时创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除此以外,任何挖空心思而不付诸实践的创新只能是揠苗助长,效果不大理想。

  1. [内容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2. [内容作者:]
  3. [责任编辑:WB001]
  • 微信关注二维码

    微信关注

  • 手机站二维码

    手机网站

欢迎进入中国电视文艺网互动平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到:
分享是奉献的果实、分享是快乐的前提!
中国电视文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电视文艺网在线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
          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
          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
          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
          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电视文艺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新闻纠错:010-51281369 邮箱:zgdswy@qq.com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电视文艺网站联系。
#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言)

内容页底部banner

新闻网站: